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2.0 版本︰從梁文道的《XX台獨運動XX》想起

【本文為 2.0 版本 】

梁文道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陳水扁是台獨運動的罪人》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大概就因為有了 "台獨運動" 四個關鍵字,中國竟然沒有一家報刊去刊登這篇文章。

梁道長 2008.11.22 在他的網頁作了以下的補充


**先回覆一下之前幾位網友:

拙作《陳水扁是台獨運動的罪人》的立場是什麼??目都已經說得那麼白了!莫非一談台獨就一定要先表明立場,痛罵它一番?又或者說自己其實就是台獨?我在分析陳水扁貪腐案對台獨造成的打擊,和我個人支不支持台獨有什?關係?這就好比批評美國政府的某個政策某種現象,一定也得先表明自己支持民主痛恨暴政,否則你就是中共的爪牙。這正是八股文風的來源,什?事都得先道明立場,來一大段陳腔濫調;明明在談中共政府的某個錯誤,偏偏要從?年它建立新中國的功勞說起;難怪有那?多長得莫名其妙的文章。

這又讓我想起兩份報紙的高層?這篇文章的看法:A說「台獨沒有道德可言」( 我所說的「政治運動的道德資本」和我們認為它道不道德是同一層次的事嗎?)。 B說「台獨不是運動,而是分裂國家罪」( 這個更絕,乾脆否認台獨是一場政治運動。也許他以為運動一定是正面的,他該要求外交部發言人以後不要再用「藏獨運動」這個說法 )。結果,拙作用不著先見報就能直接貼上來了。



這就是我國媒體的尺度?是不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就是罪犯?中日交戰時,懂日語的,就是漢奸?都廿一世紀了,思想還是這個水平?

又使我想以下這個譬喻。銀行劫匪中槍,送入公立醫院,醫生搶救無效,在撰寫報告,結論是「病人失血過多致死。。。」。其他醫生跑過來說,這報告就不用寫了。A 說「劫匪也需要血嗎?嘿嘿!」B 說「這不是病人,是罪人!」可能還有個 C 說「你也要考慮顧及其他受槍傷的群眾的感受呀!」

但我不敢批評內地媒體的編輯。他們可是在「刀口上討飯吃的」。我反而有興趣知道,在香港的編輯和媒體老闆,頭上沒有大刀,身邊沒有拷鐐,他們會刊登梁文道的文章嗎﹖

這令我想起了給鄭安國一次機會,向香港人解釋李登輝的「兩國論」,並有可能因此引來「殺身之禍」的香港電台。想起了因此而被「正常調動」到東京去的張敏儀 (張敏儀 2004 年證實,她當年被調離香港電台的決定是在某種壓力下作出的安排,她又說,回歸前許多有關台灣問題的討論都可以進行,但回歸之後,這些討論都看不到了)。從 1999 年到現在 (2008),九年過去了,民進黨上台了又下台了,但比較有水平的香港電台,郤仍然在被陰乾中

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用 podcast 收聽世界廣播

【原載於香港《傳媒透視》(2008 年 11 月 )

相信各位都知道,香港電台的電台節目,可以在網上聽到。這項服務,使聽眾可以打破空間(地理位置)和時間(收聽時間)的限制,收聽到各自的「心水」(至愛)節目,因此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這其中包括了在海外的港人,筆者正是其中之一。

可是,各位有沒有想過,反過來香港人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收聽世界各地的優質節目?

當然,這牽涉到外語聽力的問題。但是,聽力是可以培養的。直接收聽一個外語節目,最初也許只能聽懂兩或三成,但只要捱過最初的一段適應期,隨着時日,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只要有心去學,聽力是可以「逼」出來的。君不見很多外傭居港數年,每每都能說和聽簡單的粵語——粵語號稱世界最難學的語言之一,但外傭都能把它「征服」——這不就是最好的明證嗎?

直接收聽外國電台節目,當然有很多好處,包括提高外語水平和直接觀察外國文化等。但是,對於關心媒體發展的朋友來說,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向外國媒體借鏡,也許可以從而提高香港媒體的水平。

而且,有了 podcast 這科技後,收聽外國電台節目更加容易。但是,筆者觀察身邊的朋友(其中也括不少資訊科技人或傳媒人),有不少人仍在觀望。它似乎並不如 YouTube 或 Facebook 等新玩意流行。故此筆者在此再推廣一下。

Podcast 最大的好處,是「隨身聽」。現代人的最大共通點就是忙。「哪來這麼多時間聽不同的節目?」其實,各位每天在上下班交通途中、在健身房鍛練之時、甚至在炒菜、洗碗、放狗、抺窗、做家頭細務之時,也許同時可以分出一點專注來聽節目。其實這些也是各傳統電台爭奪聽眾的黃金「時段」。但 podcast 更多出了一項優勢,就是它把廣播時間與收聽時間「脫鈎」了(decoupled)——你的節目播放時我在忙別的,這並不打緊,只要通過 podcasting 我把節目收錄到我的隨身聽播放器上,我可以待遲些有空時才「隨身聽」。這優勢也叫做 Time-shifting ,與電郵、短訊有時比打電話更方便的原因類似。(注意:儘管 podcasting 名字中有個 pod 字,但並不一定是某A廠商的播放器才可收聽 podcast的。有關收聽 podcast 的具體操作方法可以參見 "How to Listen to a Podcast" 一文)

問題是,外國電台的 podcast 節目,多如天上繁星,也許使人有花多眼亂,不知從何入手之嘆。因此筆者大膽在此選出一些筆者個人喜愛的節目,作一個既不全面,也不一定客觀的介紹。僅供各位作參考,希望更多香港人能發現 podcast 這一媒體的好處。



The Brian Lehrer Show: 紐約市公共電台WNYC 的皇牌「烽煙」(phone-in 聽眾來電)節目。我認為香港的「烽煙」名嘴都應向這個節目學習。「烽煙」一辭也許是誤譯吧?它給人一個「若不爭吵不起硝煙,就不是討論」這一個錯覺。無疑,「真理愈辯愈明」,但辯論可以是心平氣和的,而不一定是要「港式」的青筋暴現的爭吵、罵人;也不一定是你提倡甲我便提倡非甲以作「持平」。Brian Lehrer在節目中很少講他自己的立場,他的角色就是讓嘉賓或聽眾講話,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問最適當的問題,協助他們把心中的觀點完整的表達出來。他的魅力在於能把爭議性很大的話題,情節很複雜的討論,都引導出一個清晰的脈絡來。聽眾不論是否贊同某一嘉賓或聽眾的立場,都會對他們的理據多了一分理解。節目中有部份話題只與紐約市相關,香港人未必感興趣。但其餘探討美國文化和美國及世界新聞的部分,值得收聽。WNYC在 podcast 時把每一個話題(約十五分鐘)分成不同的段落送出,聽眾大可跳過不感興趣的段落。


Car Talk: 波士頓公共電台 WBUR的皇牌節目。顧名思意,這是一個與汽車的各種問題,特別是維修方面有關的節目,但各位不愛車的朋友可不要太快地略過了這一個節目啊!筆者對車是絶對外行,也無意修理自己的汽車,郤被這個節目所深深吸引着,何解?主持 Tom and Ray Magliozzi 兩兄弟非常詼諧,往往借題發揮,引出許多笑話來。有說這是美國公共廣播系統中受聽率最高的節目,如屬實則絶非浪得虛名。筆者總寄望香港也有人可以做出一些類似的節目,由某一生活主題出發(如汽車、電腦、烹飪等),但又超越原來主題。目前似乎仍未見到。


Les Journaux en Française Facile: 這是一個法語節目「簡易法語每日新聞」,是法國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RFI) 的每日新聞節目。特點是「慢速」,原理有點像美國之音的慢速英語一樣,是法語學生加強學習法語的好方法。RFI也提供節目的文稿(transcript)與語音檔一併放上網。其實,很多外國的公共廣播電台或國家電台,秉承着推廣文化和教育大眾的使命,都會把節目的文稿上網,聽眾要是聽不懂某一段也有文本可以參考,這對初次直接收聽外語節目的聽眾來說,實在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德政!其他類似的外語節目,相信在不同國家的電台也能找到。


Fresh Air: 美國費城公共電台 WHYY 的皇牌清談節目。由三十三年來屹立不倒的主持人 Terry Gross 主持。被訪者以作家、文化及藝術界人士為主,但有時也會訪問其他新聞人物。特點是深入淺出,Terry Gross的秘訣是她問問題的技巧,她彷彿總能問到聽眾心中最想問的問題。聽完每一個節目,總給人一種如沭春風的感覺。


The Leonard Lopate Show: 紐約市公共電台 WNYC 的另一皇牌節目。屬於清談節目。主要訪問政治人物、文化界、藝術家、音樂家、作家、導演等。與 The Brian Lehrer Show 較多關心新聞話題有所不同(也不接受聽眾來電),而和 Fresh Air 的類型較接近,當然,主持 Leonard Lopate 與 Fresh Air 的主持 Terry Gross 風格各有不同,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吧。


This American Life: 由芝加哥公共電台 WBEZ 製作,以紀實形式探討美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今年 (2008) 五月,This American Life 的第 355 集 The Giant Pool of Money 探討美國次按風暴形成的前因後果,解說清楚易明,令人印象深刻,一時間成為很多人談論的節目。


This Week In Tech: 與本文介紹的其他節目有所不同,這並非一個由電台製作然後放上網的節目。它是為 podcast 這一媒而專門製作的。第一集在 2005 年已啓播,可以說是 podcast 的先鋒節目。多年來在各 podcast 目錄上都位列最受歡迎節目之一。內容是各主持人就一週的資訊科技大事大擺龍門陣,侃大山(香港人叫做「吹水」吧)。也是以輕鬆幽默取勝。


Wait Wait … Don’t Tell Me: 也是由芝加哥公共電台 WBEZ 所製作,是一個時事問答遊戲節目。特點是主持 Peter Sagal 、 Carl Kasell 和嘉賓的風趣幽默,和節目明快的節奏,一週的新聞大事,都付笑談中。


節目舉例:

1. Brian Lehrer 於 2003 年7 月 3 日 電話訪問陸恭蕙 ,問香港七月一日五十萬人上街所為何事。
2. Leonard Lopate 於 2008 年 10 月 10 日訪問香港導演王家衛談電影「《東邪西毒》
3. This American Life 第 355 集The Giant Pool of Money

—— 完 ——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負面的怪圈

近年香港人似乎很喜歡看別人罵人。每有罵人埸面出現(),總是拍掌歡呼者多,搖頭嘆息者少。

罵人出色的政客,也許使選民吐一口烏氣,郤很少能解決問題,但又可以爭到選票!這正是香港政治制度的不合理之處。選民不能選到幹實事的人(因為民選代表並無真正權力,立法會民選議員被功能組別和分組投票兩大金剛箍箍得死死的),唯有選罵人出色的人。罵人的人永遠站在道德高地,蓋講空想永遠比做實事容易,官員做事動輒得咎,反過來又更增加以罵人為政治本錢的政客的叫座力。於是香港跌入一個負面怪圈中,無法自拔…

祝香港好運…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正面思維的力量

原載自 facebook (需要 facebook 帳戶):

奧巴馬的魅力之一,是他總用正面的思維來分析事物。在兩黨制「你死我亡」的爭奪中吹進了一股清風,也是他特別受年輕人歡迎的原因之一。

水向低流,政治向分歧走,這是常態。但香港的畸形的假民主政治制度,使分歧走向極端,這就不是香港人之福了。

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People died so you'd have the right to vote

I received an email this morning from MoveOn.org (subject "Top 5 reasons to vote in New Jersey")

On the surface it is yet another email that encourages voters to vote, but then one paragraph caught my attention. It reads


People died so you'd have the right to vote. Self-government—voting to choose our own leaders—is the original American dream. We are heir to a centuries-long struggle for freed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battles to extend the franchise to those without property, to women, to people of color, and to young people. This year, many will still be denied their right to vote. For those of us who have that right, it's precious. If we waste it, we dishonor those who fought for it and those who fight still.

It is so true! People tend to forget how life was like before universal suffrage. I came from a place where universal suffrage is still up in the air and it may or may not happen 12 years later. We can't even elect our mayor, not to mention our president or premiere. So I have some taste of how miserable life can be when it comes to politics and public affairs.

I also want to add this. Americian people made the wrong choice eight years ago. As a consequence, many people died from that choice. These includes more than 88,851 innocent Iraqi people (note: this number only includes "documented civilian deaths" -- there are likely to have some deaths that had not been documented in a war situation, also military deaths are not included) and more than 4,190 American soldiers. Furthermore, more than 30,764 American soldiers were wounded and many more families had their lives shattered. Choosing a right president is, in a way, a life-and-death issue.

So, if you can vote, please do, and do so carefully.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