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星期五

「疑似殺港台」報告書一週年:政府應釋出善意


不經不覺,本月 3 月 28 日,就是「疑似殺港台」報告書發表一週年之日。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去年發表的這份報告書,對香港的公共廣播有甚麼貢獻呢?有!就是因為這份報告書,激起了香港電台員工上下一心,以「正在公共廣播」為口號,勢保港台;也激起了民間「撐港台運動」的成立,申明他們「挺公共廣播、撐香港電台、爭言論自由、反另立假貨!」的訴求。

這份報告書,對香港政府有甚麼貢獻呢?有!海內外的關注新聞自由的組織,如「國際記者聯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香港記者協會等組織,接連發表公開信給曾蔭權政府,提醒他們公共廣播、香港電台和新聞自由對香港的重要性。香港政府大概免費得到了不少溫習的機會,重讀了一點「現代社會管治 101 」等基本原理罷!

到了 2007 年 7 月 1 日,在港島,有萬人揮動「撐港台、撐普選」的三角小旗(見圖)。香港人知道,除了民主是要靠自已爭取,公共廣播和新聞自由也是要靠自已爭取的。這可以說是很好的一課公民教育。比起每天在電視台播國歌讓大家肅立(或趁機上洗手間),效用更為顯著呢!

話說回來,如今這個政府與香港電台暨香港民間之間劍拔弩張的亂局,應該如何收拾呢?讓我們試試從歷史中找答案吧?

曾幾何時,香港有一個特首叫做董建華,他的民望節節下降,而數據被香港大學的民意調查中心量度了出來。他的陣營,不去追本溯源,了解民望低企的原因,卻派「路公公」去密晤鄭耀宗(鄭是港大校長,民調中心主任鍾庭耀的上司),要求民調中心如此如此,否則「陰乾」云云。從此,「陰乾」一詞成了香港社會上的一個新詞彙,它形象地反映了有權有勢的人,是可以怎樣無聲無色地欺壓他人。而有關人士在這件事件中對民調結果「掩耳盜鈴」,其想法之幼稚,其策略之可笑,實在罕見。而將來的歷史書上也自然不會少了關於他們的一頁。

董建華的接班人曾蔭權就強多了。他看起來此董建華更加明白現代社會的管治原理。相信他不會以「掩耳盜鈴」來看待新聞輿論對政府的批評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曾蔭權應該會有這樣的修養吧?可是,香港人總是覺得曾蔭權政府是在「陰乾」香港電台呀!那不是把曾蔭權比作董建華了嗎?

依小弟愚見,如果曾蔭權想糾正香港人的誤解,不如就在這份報告書發表週年之際,釋出善意,推出以下三項政策。

1. 公開宣布否決接納報告書中「疑似殺港台」的部份,包括惡名昭著的第 96段(「委員會認為把港台轉變成為公共廣播機構並非良策。」)。

2. 委任一個真正能令香港電台上下和香港市民信服的人士出任廣播處長。這位人士,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也不用放寬聘用條件。就只看政府有沒有胸襟而矣。

3. 政府實行了上述第一點,則該報告書的爭議性即時大減。實行了第二點,則港台和民間對政府的疑心也會即時大減。這樣,大家就可以平心靜氣地討論報告書中餘下對公共廣播的建議,為香港建立一個真正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相信沒有人會認為香港應該學北朝鮮搞「官方喉舌」吧!)

又曾幾何時,香港還有一個李國章暨羅范椒芬對教育界的故事,它說明了香港雖然並沒有民主,但並不就見得政府可以事事「霸王硬上弓」的。而且,逆民意行事的巨人哥利亞,還會被小不點的大衛所扳倒呢。政府與其施打壓、惹猜忌、增敵對,倒不如釋出善意,讓大家都可以休養生息,積極地共建美好的香港。曾蔭權是個聰明人,想信他會明白這個道理吧!

(鳴謝 Mr. Gary Pollard 提供照片 Photo copyrighted by Mr. Gary Pollard in 2007)

2008年3月21日星期五

事先張揚的殺台事件

「撐港台運動」提提您,3 月 28 日 是黃應士先生公布提交「殺港台」報告書(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書)予特區政府一週年的日子。

我們呼籲大家以各種形式,如在報章撰文,和家人、朋友、同事討論,在 facebook 、部落格 (blogs) 或其他公共論壇發表意見等,提醒市民香港電台仍在水深火熱的被「陰乾」狀態中,香港的公共廣播奄奄一息,而香港的新聞自由則日漸萎縮。

請齊發聲!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

查詢電郵: info AT saveRTHK DOT org

The SaveRTHK Campaign would like to remind you that this coming Mar 28th will be the one-year anniversary of the unveiling of the “RTHK-killing” Report (Review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submitted by the committee with the same name, which was chaired by Mr. Raymond Wong.

We call upon everyone to use your own means, such as writing articles on newspapers, discussing with your family members, friends, or colleagues, or expressing your concerns on facebook or blogs or other public forums, etc, to remind Hong Kong people that RTHK is still in this difficult situation of being “dried up”, that public broadcasting in Hong Kong is withering, and that the press freedom in Hong Kong is shrinking day by day.

Please speak out before it is too late!

Enquiry email: info AT saveRTHK DOT org

2008年3月15日星期六

最後的一課

電腦系教授 Dr. Randy Pausch 身罹絕症,但面對死亡,他選擇快樂地渡過餘下的每一天,並言傳身教,給他在美國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學生上了最後的一課,講他童年的夢想,和他怎樣去實踐這些夢想,和他怎樣幫助別人去實踐他們的夢想。電視台知道這個故事後,請他在 Oprah 的節目中扼要地把他的最後一課再講一次 ...


希望你也會喜歡上這一課,也請你把這一個故事廣泛傳播給你的朋友和家人。

注意:以上為 Dr. Pausch 的最後一課的電視台重演版。時間所限(10 分鐘),他只能扼要地說了個大概。事實上,他原來在 CMU 的最後一課長達 2 小時 。我個人覺得完整版更值得看,只是不知大家是否能抽出 2 小時來把它看完?完整版也可在 YouTube 上找到,共有 0-10 共 11 段,每段長約 10 分鐘(下列者為第 0 段)。

另外,他的講辭還有英文筆錄英文字幕版中文字幕版以及多種語文翻譯(包括中文)和其他資料,包括他的最新近況,這些都可在此連結找到。

2008年3月11日星期二

與馬家輝的一席話

香港電台的節目,在網上可以重溫,但只保存一年。前幾天忽然想起去年在香港時,曾受馬家輝博士的邀請,出席了他在 RTHK 2 主持的節目《思潮作動》,說來己快有一年了,該節目的檔案豈不即將會被刪除?於是我趕忙到 RTHK 2 的網站,將該節目重聽了一次。

在節目中我們談到了在大學當老師的苦與樂、外間對工程師的一些 stereotype、以及我對「成功」的一些(可能算是「另類」的)看法等等。幸不辱命,當日我舌頭沒有打太多的結,也總算能把心中的一些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

各位朋友如有興趣,也可以趁該檔案還未被刪除之前到網上收聽。該節目長一小時。

(Version 2.0)

2008年3月9日星期日

轟轟烈烈 vs 細水長流

很快又一年了。在 facebook 上收到司徒華先生的邀請,是關於今年(2008)的「六四」十九週年的維園燭光晚會。由於我現在仍然身在美國。看來今年又要缺席了。

這幾年來,每年「六四」時,在我家中都有一項「儀式」,就是重溫美國導演 Carma Hinton 的紀錄片《天安門》(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1996)。我認為該片仍然是反思(對,是反思,不單只是紀念)1989 年六四事件的最好材料。

http://tsquare.tv/film/reviewex.html

1989 年「六四」時,我正在香港大學當研究生。由於事發時正是本科生考試期間,在蜀中無大將的情況下,也因為受到北京學生的感召,我硬著頭皮當上了港大學生會的民運支援組織的秘書長(當時共有兩個秘書長。在最關鍵的幾個星期,我們是每十二小時交換值班一次的)。整個五月六月,幾乎沒有回過宿舍和老家。我算是親身參與、體驗了一次歷史事件。

在這之後,很自然地每年我都有在思考「六四」事件中的對與錯。但可以說,我是到了七年後,即 1996 年當我看了《天安門》一片時,我才恍然大悟,把整件事情想通了。我的體會大概如下 ... 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喜歡搞轟轟烈烈的革命,而不喜歡幹細水長流的實務。但是,如果我們真誠地希望有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我們就不能逃避看似瑣碎、平庸的工作。大部份 89 民運的參與者,都希望中國進步,但當時的中國需要「再次革命」嗎?中國能承受「再次革命」的社會衝擊嗎?即使革命真的發生,革命後會有真正的民主嗎?還是只會帶來新的一個獨裁的「革命政權」?如果大家所追求的不是革命而只是「和平演變」,那麼運動的策略應該是甚麼?而為什麼這種策略不能在運動中體現,而最後運動要以流血收場?

這些問題, Hinton 都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看法,希望你們也會喜歡這部電影。

共勉!

P.S. 該紀錄片在香港是由「映象無盡有限公司」發行,但不知現在在市面上是否仍然能買到。

YouTube 上有片段,但可惜該批 YouTube 片段錄影時的畫面的質素欠佳。

2008年3月7日星期五

當鋼琴遇上起重機

鋼琴與起重機,看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它們會有甚麼關係?

最近在我身上發生了一個小故事,使我又有了一點體會。事緣兩個星期前,我終於能有空去進行我回來美國後幾個月都未有時間完成的心願,就是去買一部鋼琴。我在本地的中文報章上看到一則廣告,有人出讓一部「易手」(二手)的 Yamaha U3 鋼琴。於是我僱了一位調琴師一同前往看琴。鋼琴雖然已有近22 年的歷史,卻保養得非常之好。調琴師對我說,這琴這麼好,如果我不買的話,他會把它買下來!因此,我並不需花太多時間考慮,便決定買下這部鋼琴。

可是,要把這鋼琴搬回家中,卻原來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原因是我家住在「柏文」(apartment) 二樓,進門要上一道樓梯,之前還要轉一個彎。就是這個彎把搬琴的師傅難到了。他們雖然一行有四個彪形大漢,在那轉彎位面前還是「望門興嘆」。(見圖片及視頻)


(點擊圖示播放幻燈片)


搬琴公司的「科文」(foreman)說,你這琴進不了門,還是從露台吊進去吧。我隨口的「哦」一聲,心中卻在納悶,這琴這麼重,怎樣才可以吊上露台?原來他說的不是用人力吊上露台,而是要用起重機!

按照 foreman 的指示,我依著「黃頁」電話簿(當然是網上版)上的電話一家家的打去問,果然在鄰鎮找到一家起重機公司。老闆說鋼琴他未吊過,不過浴缸、古董傢俱等奇怪東西他都吊過。收費按小時計算,第一小時收費 325 大(美)元。

一切聯絡妥當,於是便與搬琴公司和起重機公司相約幾天之後(即是本週三 3月 5 日)行動。而鋼琴則暫時寄存在搬琴公司的貨車上。到了當日,兩家公司來到,不消 25 分鐘便把任務完成。(見圖片及視頻)


(點擊圖示播放幻燈片)


到那一刻,我才算是擁有一部真正的鋼琴!(我以前用的是數碼鋼琴,並不是真正的 acoustic piano。差別是彈數碼鋼琴時,總是少了彈真鋼琴時的那種由弦線震動所發出的「動」人心弦的感覺。)

回到文首的問題,那到底鋼琴和起重機有何相干?從這小故事中,我的體會是這樣的。鋼琴,似是陽春白雪,給人一種高貴優雅的感覺;而起重機,卻似是下里巴人,給人一種低下粗俗的感覺。但是,在命運的安排下,這高貴優雅的鋼琴,之所以能「過門」進我家,最後靠的還是下里巴人的起重機!

我們的社會,喜歡論高下,排大小。職業要分貴賤,地位要看收入。很多人心中只有一把尺,不是利,就是名。卻原來這個世界其實是多元的,並不只是有一把尺。這社會每天的運行,靠的是人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沒有了每一個崗位上敬業樂業的每一個人,群策群力,我們的社會,其實一天也過不了。

Version 1.1

2008年3月1日星期六

Two-legged robot walking

My friend Victor Lee is the man behind the micro-controller that drives this two-legged robot. Very cool!

From http://www.mcu.hk

This is a very crude home-made bipedal with 6 DOF made of Futatba 3003 servos, driven by the MT-SC13SQ servo sequencer and powered by a 7.4V Li-Polymer battery.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