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用 podcast 收聽世界廣播

【原載於香港《傳媒透視》(2008 年 11 月 )

相信各位都知道,香港電台的電台節目,可以在網上聽到。這項服務,使聽眾可以打破空間(地理位置)和時間(收聽時間)的限制,收聽到各自的「心水」(至愛)節目,因此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這其中包括了在海外的港人,筆者正是其中之一。

可是,各位有沒有想過,反過來香港人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收聽世界各地的優質節目?

當然,這牽涉到外語聽力的問題。但是,聽力是可以培養的。直接收聽一個外語節目,最初也許只能聽懂兩或三成,但只要捱過最初的一段適應期,隨着時日,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只要有心去學,聽力是可以「逼」出來的。君不見很多外傭居港數年,每每都能說和聽簡單的粵語——粵語號稱世界最難學的語言之一,但外傭都能把它「征服」——這不就是最好的明證嗎?

直接收聽外國電台節目,當然有很多好處,包括提高外語水平和直接觀察外國文化等。但是,對於關心媒體發展的朋友來說,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向外國媒體借鏡,也許可以從而提高香港媒體的水平。

而且,有了 podcast 這科技後,收聽外國電台節目更加容易。但是,筆者觀察身邊的朋友(其中也括不少資訊科技人或傳媒人),有不少人仍在觀望。它似乎並不如 YouTube 或 Facebook 等新玩意流行。故此筆者在此再推廣一下。

Podcast 最大的好處,是「隨身聽」。現代人的最大共通點就是忙。「哪來這麼多時間聽不同的節目?」其實,各位每天在上下班交通途中、在健身房鍛練之時、甚至在炒菜、洗碗、放狗、抺窗、做家頭細務之時,也許同時可以分出一點專注來聽節目。其實這些也是各傳統電台爭奪聽眾的黃金「時段」。但 podcast 更多出了一項優勢,就是它把廣播時間與收聽時間「脫鈎」了(decoupled)——你的節目播放時我在忙別的,這並不打緊,只要通過 podcasting 我把節目收錄到我的隨身聽播放器上,我可以待遲些有空時才「隨身聽」。這優勢也叫做 Time-shifting ,與電郵、短訊有時比打電話更方便的原因類似。(注意:儘管 podcasting 名字中有個 pod 字,但並不一定是某A廠商的播放器才可收聽 podcast的。有關收聽 podcast 的具體操作方法可以參見 "How to Listen to a Podcast" 一文)

問題是,外國電台的 podcast 節目,多如天上繁星,也許使人有花多眼亂,不知從何入手之嘆。因此筆者大膽在此選出一些筆者個人喜愛的節目,作一個既不全面,也不一定客觀的介紹。僅供各位作參考,希望更多香港人能發現 podcast 這一媒體的好處。



The Brian Lehrer Show: 紐約市公共電台WNYC 的皇牌「烽煙」(phone-in 聽眾來電)節目。我認為香港的「烽煙」名嘴都應向這個節目學習。「烽煙」一辭也許是誤譯吧?它給人一個「若不爭吵不起硝煙,就不是討論」這一個錯覺。無疑,「真理愈辯愈明」,但辯論可以是心平氣和的,而不一定是要「港式」的青筋暴現的爭吵、罵人;也不一定是你提倡甲我便提倡非甲以作「持平」。Brian Lehrer在節目中很少講他自己的立場,他的角色就是讓嘉賓或聽眾講話,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問最適當的問題,協助他們把心中的觀點完整的表達出來。他的魅力在於能把爭議性很大的話題,情節很複雜的討論,都引導出一個清晰的脈絡來。聽眾不論是否贊同某一嘉賓或聽眾的立場,都會對他們的理據多了一分理解。節目中有部份話題只與紐約市相關,香港人未必感興趣。但其餘探討美國文化和美國及世界新聞的部分,值得收聽。WNYC在 podcast 時把每一個話題(約十五分鐘)分成不同的段落送出,聽眾大可跳過不感興趣的段落。


Car Talk: 波士頓公共電台 WBUR的皇牌節目。顧名思意,這是一個與汽車的各種問題,特別是維修方面有關的節目,但各位不愛車的朋友可不要太快地略過了這一個節目啊!筆者對車是絶對外行,也無意修理自己的汽車,郤被這個節目所深深吸引着,何解?主持 Tom and Ray Magliozzi 兩兄弟非常詼諧,往往借題發揮,引出許多笑話來。有說這是美國公共廣播系統中受聽率最高的節目,如屬實則絶非浪得虛名。筆者總寄望香港也有人可以做出一些類似的節目,由某一生活主題出發(如汽車、電腦、烹飪等),但又超越原來主題。目前似乎仍未見到。


Les Journaux en Française Facile: 這是一個法語節目「簡易法語每日新聞」,是法國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RFI) 的每日新聞節目。特點是「慢速」,原理有點像美國之音的慢速英語一樣,是法語學生加強學習法語的好方法。RFI也提供節目的文稿(transcript)與語音檔一併放上網。其實,很多外國的公共廣播電台或國家電台,秉承着推廣文化和教育大眾的使命,都會把節目的文稿上網,聽眾要是聽不懂某一段也有文本可以參考,這對初次直接收聽外語節目的聽眾來說,實在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德政!其他類似的外語節目,相信在不同國家的電台也能找到。


Fresh Air: 美國費城公共電台 WHYY 的皇牌清談節目。由三十三年來屹立不倒的主持人 Terry Gross 主持。被訪者以作家、文化及藝術界人士為主,但有時也會訪問其他新聞人物。特點是深入淺出,Terry Gross的秘訣是她問問題的技巧,她彷彿總能問到聽眾心中最想問的問題。聽完每一個節目,總給人一種如沭春風的感覺。


The Leonard Lopate Show: 紐約市公共電台 WNYC 的另一皇牌節目。屬於清談節目。主要訪問政治人物、文化界、藝術家、音樂家、作家、導演等。與 The Brian Lehrer Show 較多關心新聞話題有所不同(也不接受聽眾來電),而和 Fresh Air 的類型較接近,當然,主持 Leonard Lopate 與 Fresh Air 的主持 Terry Gross 風格各有不同,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吧。


This American Life: 由芝加哥公共電台 WBEZ 製作,以紀實形式探討美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今年 (2008) 五月,This American Life 的第 355 集 The Giant Pool of Money 探討美國次按風暴形成的前因後果,解說清楚易明,令人印象深刻,一時間成為很多人談論的節目。


This Week In Tech: 與本文介紹的其他節目有所不同,這並非一個由電台製作然後放上網的節目。它是為 podcast 這一媒而專門製作的。第一集在 2005 年已啓播,可以說是 podcast 的先鋒節目。多年來在各 podcast 目錄上都位列最受歡迎節目之一。內容是各主持人就一週的資訊科技大事大擺龍門陣,侃大山(香港人叫做「吹水」吧)。也是以輕鬆幽默取勝。


Wait Wait … Don’t Tell Me: 也是由芝加哥公共電台 WBEZ 所製作,是一個時事問答遊戲節目。特點是主持 Peter Sagal 、 Carl Kasell 和嘉賓的風趣幽默,和節目明快的節奏,一週的新聞大事,都付笑談中。


節目舉例:

1. Brian Lehrer 於 2003 年7 月 3 日 電話訪問陸恭蕙 ,問香港七月一日五十萬人上街所為何事。
2. Leonard Lopate 於 2008 年 10 月 10 日訪問香港導演王家衛談電影「《東邪西毒》
3. This American Life 第 355 集The Giant Pool of Money

—— 完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