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毓民(黃毓民先生)四月十三日(2008年)在太陽報提出問題:「撐港台所為何事?」相信道出了一些人士的心聲,這其中包括了一些相信新聞自由的進步人士。這些人士原來應該會是香港電台的支持者,但可能為了有著與毓民相近的疑問,因而對撐港台的行動有所遲疑。小弟不才,試以一點粗淺的個人意見回答毓民的問題。
心理學中有一個「半杯水」的理論,意思是指一杯半滿的水,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欠了半杯才全滿,因而感到不快;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比空杯已經多了半杯水,因而感到快慰。同一個客觀事實,不同的人可以因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結論。其實,這個理論,同樣可以用來看待香港電台在香港的新聞自由中所起的作用。
香港有好些商業媒體的老闆,在國內有千絲萬縷的商業或人脈關系。另外,他們面對中國的龐大市場,又豈敢輕易把它放過?這些背景,做成近日香港媒體自我審查的情況日益嚴重,新聞自由日漸萎縮。毓民是香港的資深傳媒人,對此應該感受很深吧?
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之中,香港電台在做著那委屈的、半杯水的、比較堅持編輯自主的新聞機構的角色。您用完美主義來批評她,您可以說她沒有「吉士」(勇氣),取材時可能有時會避過了一些敏感的話題。但是,比起其它不堪的媒體,香港電台已經算是做得出色,撐著一片小小的天地。否則,她不會仍然多次在欣賞指數或公信力調查中名列前茅。
有香港電台的朋友曾經向我透露,即使在今天港台很快有可能會「執笠」(關門大吉),前景極不明朗的陰影下,仍然有新聞界的同業,願意投身港台,為的就是他們受不了他們原來的新聞機構中,那種用扭曲真相阿諛奉承來取代實事求是的做法。港台即使再不堪,卻原來仍然是這些有心為新聞自由而奮鬥的無名英雄的理想國!
又例如撐港台運動中的其中一位成員麥燕庭小姐(現任記協總幹事),曾在香港電台新聞部工作了十三年,後來因為受不了香港電台中自我審查的困擾而憤而辭職的。但她今天反過來為了新聞自由的大原則去撐港台。大家能了解她的苦心嗎?
毓民在文章中又問到,為什麼堅持建議中的新的公共廣播機構一定要由香港電台來過渡組成?
首先,這是世界各地成立獨立公共廣播機構時的都採用的做法,好處之一當然是在人才、經驗、文化、品牌、器材等有形無形資產的繼承上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理由。這就是,在今天香港的特殊歷史背景中,「港台轉型」是唯一安全的、能保障新聞自由的做法。「撐港台運動」有一句口號,「公共廣播防假貨、港台轉型最穩妥」。就是這個意思。眾所周知,香港的保守派人士,如已故的徐四民先生,或者是要香港電台「塵歸塵、土歸土」的王紹爾先生,他們為什麼經常反對香港電台呢?不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香港電台不夠「聽話」,沒有做好「官方喉舌」的角色嗎?我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對那種北韓式的官方喉舌那麼情有獨鍾。但我相信,若政府真的「另起爐灶」,去成立一間全新的公共廣播機構的話,那麼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政府會向香港社會發出一個訊息,就是政府也希望有一間這樣的官方喉舌。到時主政這間公共廣播機構的人士,也會以此方針來經營這間新機構。那時,香港的新聞自由,就會連那僅有的「半杯水」也失去了!
我不要做完美主義者。我認為,能有一片小天地,也要死頂著這片小天地;能有半杯水,也要死守著這半杯水。因此,我仍然會撐港台。也希望有更多的進步人士,加入撐港台的行列中。不要等失去了,才後悔太晚啊!
(視頻: 2007 年 5 月 27 日 黃雨警告下的一次「撐港台」的行動)
2 則留言:
Nice to meet you here.
In fact, I couldn't find the said article from the original newspaper (dated 26/4/2008, last Saturday).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indicate the page number of the newspaper? Thank you very very much!
匿名君啟
抱歉手民之誤,小弟文章應是在 4 月 24 日 星期四的《香港經濟日報》刊出。但筆者也未見過原文,只從編輯電郵中得知(小弟身在海外,無法購得香港報紙)。
毓民的原文可在社民連網頁找到,網址如下:
http://www.lsd.org.hk/new/index.php?page=1619
謝!
發佈留言